- · 《中学理科园地》收稿方[05/28]
- · 《中学理科园地》投稿方[05/28]
- · 《中学理科园地》征稿要[05/28]
- · 《中学理科园地》刊物宗[05/28]
跨乐学科的融合性思考浅谈音乐教育与多学科融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在学科融合的教育背景下,跨学科教育体现出优越性。在社会进步,教育现代化的今天,学科的融合顺应国际教育发展趋势,面对教育改革,培养全面发展人才,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在学科融合的教育背景下,跨学科教育体现出优越性。在社会进步,教育现代化的今天,学科的融合顺应国际教育发展趋势,面对教育改革,培养全面发展人才,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打破学科之间壁垒,培养核心素养,是当今教育发展的趋势所在。
教育部指向核心素养的培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创新实践”六大素养标准。当前,我国的教育形态是分科教学,单一的学科化,无法将所有知识的各个“点”连成整个知识体系的“线”。没有一项认知是靠一门学科支撑的,在教学中,学科的融合目的是为了有效解决现实问题,将知识立体、多维度、多方位呈现出来,而不是让学生从单一学科入手片面地理解、解决问题。
音乐教育是美育教育的一部分,是一门崇高的精神艺术,是听觉(听力)、视觉(读谱)、触觉(乐器)和模仿力、感知能力的综合训练课程。音乐学科融合是在突出课程主题的前提下,注重音乐与各学科的综合与渗透的一种教学。音乐与其他学科的融合,与学科融合的原理一致,指在教学过程中不再是单一的学科教学,而是通过音乐与其他两种或两种以上学科进行结合,提升课堂教学的一种教学方式,是在承认学科差异的基础上打破学科界限,通过学科间不断的渗透和交叉,使课堂的教育价值得到充分发挥。学科融合不是简单的学科叠加,而是经过学科间的优化组合,最终形成合力的教学过程。由于音乐学科的特殊性,可以“动静结合”,在教学中可以与多个学科间形成有机的融合,在音乐学科教学中与其他学科内容可以有机渗透,有助于扩展音乐与其他学科的教学空间,充实音乐学科内涵,促使学生在广阔的知识背景下对所学习的内容有更为深刻的感官体验。下面是音乐学科与其他学科融合的教学案例的设计与思考与大家分享。
一、语文教学与音乐教学的融合
毛泽东诗词《浪淘沙·北戴河》:
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秦皇岛外打渔船。
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
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
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这是毛泽东诗词中的一首。发表于1957年,在语文课中,我们在讲授这首诗词时,将安排如下教学环节:(1)精读这首诗词,有疑问的地方可以标记出来。(2)教师提问环节,针对这首诗词的意境、语境、写法,引导学生分析出这首诗词的大致含义与主要思想。(3)教师讲解这首诗的知识点:浪淘沙,词牌名。这首诗用了什么手法去描写情景,体现了怎样的思想感情。(4)通过这些环节的教学,为学生解答第一步提出的问题。
这首诗的上阙在描写北戴河的景,下阙写了作者的情。教师在讲授本课可以采用和音乐相结合的方法讲解。播放《浪淘沙·北戴河》的歌曲,借助用这首诗词写成的歌曲,加深学生对它的印象,也将学生顺利地带入诗词的意境当中。
谱例1
这首歌曲大气磅礴,前奏四小节将我们带入浪迹滔天的情景之中。在演唱部分,第一段旋律起伏较大,表现出浪涛翻滚的气势。钢琴伴奏部分为分解和弦,象征着波浪层层递进,又层层回落。
重复的两句:“一片汪洋都不见,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知向谁边。”这两句在原诗词里是没有重复的,但在歌曲里,重复加深了印象,“一片汪洋”的重复,体现了“汪洋”浩瀚无边,作者在感叹,人的渺小。“知向谁边”,后又重复了一次,音调一点点下降,音乐呈现级进的下行,仿佛是一种延续的自问。紧接着间奏承上启下,进入第二段。中间段,“往事越千年”,回忆过往,历史是相似的,英雄惺惺相惜。进行最后一段,重复的两句体,歌词是一句:“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长线条的起伏,在这短短的两句中,体现了千古的时空变换,以波浪、江河为载体,此情此景,叹古思今。这首诗词是1954年夏天,毛泽东在北戴河边工作边休养,在巨浪翻滚的大海中畅游后,走上岸,面对咆哮翻腾的大海,思接千古,抚今追昔,吟成了这首豪迈的诗篇。通过写北戴河夏天海上狂风的急雨情景,抒发了怀古论今的情思,赞美了党所领导的人民革命胜利后的新气象——换了人间。写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音乐的欣赏与简单的分析,将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诗词的语义和作者的情怀。
文章来源:《中学理科园地》 网址: http://www.zxlkyd.cn/qikandaodu/2021/0306/764.html